德州学院“十三五”实验室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返回 类别:实验室建设规划    文章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5/16 8:38:30

德州学院“十三五”实验室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全面落实国家和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本专项工作方案。

一、当前工作基本概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当前工作基本概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实验室结构布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础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1+3+1”的实验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和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学校建有18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135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2个。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现有实验室、实习场所建筑面积52050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00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600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55台(件),价值4605.45万元。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制管理,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实验室开放及大型仪器共享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教学实验室不仅实现了教学实验项目的开放,同时结合教师、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各类学科竞赛面向师生开放,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实验室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认识还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性措施不足,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待于改进。

2、实验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学历与职称层次相对较低,人员明显偏少,实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整体业务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用人机制和培养、激励机制。

3、经费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室建设的需求。经过几年的不断投入,我校实验室条件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仪器设备配置尚不均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新增专业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着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实施。如:经管类、文科类、教育类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亟待改善;生化类、电子类应用性工科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专业配置条件明显不足;基础教学实验设备存在层次低、配套差的问题,实验条件亟待更新;学科建设和新兴专业条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维持经费和设备维护费用需要进一步增加,以满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验实训场地条件尚显不足。随着工科教学实验楼的启用,工科实验场所得到缓解,但经管类、文科类、信息类、教育类实验实训场地缺乏,生化农医类教学科研用房明显不足,工科实训基地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实验室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1、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给实验室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15年工作重点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实验室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2、“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在2015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同时确定2015年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突破年”,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资源分配模式、科学研究转型”三大改革。这为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明确了要求,也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盘活实验室的资源,从注重建设增加实验室资源为主向强化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转变,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3、实践教学改革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随着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正经历着“四个转变”,即:由传统“教学实验”向“实验教学体系”转变,从依附到相对独立的转变,从单一到相对多样的转变,从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研学为内容,多层次、个性化和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即: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条件建设,而是要通过“理念、体系、队伍、条件、管理、运行、效益、特色”等的有机融合与提升,形成现代化开放式的“创新性应用型实验室体系”。

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指标

(一)发展目标

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分类建设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实验教学资源,构建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打造4个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实验实训平台,重点打造6个专业类群实验教学中心和新兴专业教学实验室;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和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力争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零的突破;建设2个体现学校特色优势、省内知名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设备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进入全省高校前列;加大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新、老校区实验室的布局和结构,完成工程实训中心和生态实验园建设,“十三五”末,实验、实习场所建筑面积140000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指标

“十三五”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一项改革、两个突破、三条创新”开展。一项改革即办学资源分配模式改革,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校级公共基础平台建设;两个突破即一要突破学院、学科壁垒,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共用,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二要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实现校内外基地有机结合;三项创新即创新实验室考核评价制度,创新实验室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制度,创新实验室环境安全监管与保障体系。

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教学资源分配模式,强化公共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采用集中配置方式,建设面向全校学生、承担全校性实验教学任务的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训中心,“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公共计算机和数字语音室管理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教研训全民健身一体化基地;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为主要内容,建设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类大学生创业实训实习基地,支持、服务、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按学科专业群或功能集约建设,重点建设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信息与管理、化学化工、教师教育类,能够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学科大类专业群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实现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2、科学论证,落脚转型发展,适时建设应用性强的新兴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性质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论证,努力扶持新办专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专业实验室,筹划建设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实验室,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打造学校亮点提供条件保障。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强化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和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提供条件保障;以学科建设和特色研究方向为主线,整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科学论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德州学院“公共科研实验管理中心”校级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推进校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与省级科技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对接,切实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益

4、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实现实验室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为契机,创新实验室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制度。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成数字资源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构建信息化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实验室平台的全面开放,为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条件环境。实现公共科研实验管理中心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和公共机房、语音室等公共教学实验中心网络信息智能化管理。

三、主要工作举措

1、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第20号令)有关精神,继续推进校系(部、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健全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健全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工作规范、严格的考核办法、有效的督察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实验室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逐步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形成稳定、高效的开放性实验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注重效益,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与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学校根据实验室建设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科学论证,将对学生受益面大、对学科起到支撑作用骨干学科和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作为投资的重点,每年学校争取投入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添置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计划,支持学校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各院(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到学校来共建实验室。

3、稳步推进实验用房集成共享。根据学校新校区建设和原有实验室的布局,对实验用房总量进行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将“集约化、集成式”的建设思路贯彻到新校区实验室基建、布局、设备购置等方面,切实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合理规划新增专业实验室的布局和结构,充分考虑相近学科实验用房、实验设备、实验项目的互补互用,切实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效益。

4、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要求。调整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引进高素质、高技能实验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技术队伍当中。继续开展实验技术研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培训进修,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实验技术队伍满足不断提升的实验室建设发展需求。到2020年,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2:10,建设一支结构优化、规模合理、敬业爱岗、锐意进取、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固定编制、兼职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5、创新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实验室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按照优化管理体制、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构建安全文化、完善安全设施、提高应急能力的工作思路,努力推动学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创新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建立学校药品管理运行体系、危险化学品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建立入室人员安全与大型仪器使用培训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环保等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实验室建设项目、科研项目等的环境安全及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进实验室安全防控体系建设。